查看原文
其他

ARTBBS × 史明汇|关于一座山巅艺术馆的闪光碎片

admin ARTBBS
2024-08-30





这次在山巅公共艺术馆的个人项目“一起闪耀”是因怎样契机而来的?



之前一整年当我还在芝加哥的时候因为疫情基本上没有怎么出过门,一个人封闭在家里。所以在回来后,我和父母就一起去了山里,去更广阔的空间释放,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一种自我的疗愈。然后我们在一个高山上的偏远山村里遇见了这座小庙。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有这样一座小庙,而我从看到它的时候就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光芒等待被唤醒。它的建筑本身已经被修复,目前是一个自助式参观的状态。回想起之前在芝加哥的时候,虽然我是一个人在公寓里基本上和外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但我同样也在和世界各地不同时区的朋友们在线上聊天互动。那么在到处都是封闭的现状里,在一个偏僻的小庙里,它也可以是闪耀的,被点亮的。我想我应该可以做些什么,这也让我想起了曾经做过的《神圣结构》作品系列,于是我开始做这件事情。

史明汇:“一起闪耀”,展览现场,山巅公共艺术馆,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座艺术馆的前身是一座供奉关帝和观音、木板结构的“板庙”,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呢?


板庙位于海拔1345米高的榛子乡,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这里曾经是很重要的盐道驿站,更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它曾经是驿站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驿站。无论是关帝或是观音,还是这座庙,都是在过去人们心中闪耀的存在。虽然它作为驿站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个人们心中精神的驿站它可能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延续下去。

抵达榛子乡时所看见的里程碑,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项目大概筹备了多久?在其中有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回来后其实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和当地的文管部门的老师们交流过后也得到了许多帮助和支持。尽管板庙建筑上已经被修复,但是它的内里依然是空置的,现在是一个输入密码就可以进入参观的自助式空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点,事实上任何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创作作品。

山巅公共艺术馆,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板庙旁边民宿老板娘告诉我们她从小到大就住在板庙旁边,从她家里的窗户就可以看见板庙里面。她和她老公以前谈恋爱的时候就是来板庙里约会,那时这里还有佛像之类的雕塑。当地人都对这个地方有他们的记忆,这也是他们曾经闪耀的光芒。我从麒麟身上看到这种光芒,也从老板娘兴奋讲述着的眼睛中看到同样的光芒,这是一种内在的光在闪耀。





《神圣结构》里,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收集其中的素材?为什么选择用Gif的形式来呈现,以Gif出现的连续性的图像似乎经常出现在你作品当中。


《神圣结构》的创作来自于在欧洲旅游,参观庙宇,不管是佛背后的光芒还是教堂花窗,所有被称为“神圣”的地方都有这种相似的结构。最初我想的只是将我曾经不再需要的事物通过这种结构变成闪耀的表情,后来我想,其实这世间万物之中都存在这样闪烁的光芒。《神圣结构》作为这个系列创作的开始,我真正实施第一次的闪耀是在一个乡建项目里《我们一起闪耀!》,到农村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各种小东西,将它们摆成太阳绽放的结构。

史明汇:“一起闪耀”,展览现场,山巅公共艺术馆,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对于Gif动画的使用最早启发于我们聊天互动中表情包里Gif动画那种花里胡哨一闪一闪的视觉效果,一帧是摄影,两帧三帧就是加上时间的摄影,移动的摄影。而光,它既存在于时间里也存在于空间中,时间就是光的表情。通过Gif动画那种快速闪烁的特质表达出了光芒的表情。在时间里每一种物质都可以产生光的表情。最开始使用Gif动画的方式只是想将那些过往事物变成表情包,一闪一闪,就像光的表情一样。





当你的《神圣结构》和这座板庙交叠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它们的内在关联是什么,是源自结构性的,还是精神属性符号的相接?


板庙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他们曾经的希望和信仰,对于未来想象的一种光芒,一个精神的驿站。所以神圣结构和板庙相通的既是结构性的也是符号性的,更是功能性的。这是一种唤醒,这种唤醒不仅仅是对于空间,也唤醒人们内心的光。

从很早的创作一直到现在我都在探寻和描绘光芒,任何事物都有属于他们的光芒,无论是被扭曲,或湮灭,那种光芒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我对这世间万物的思考,宏大如宇宙,细微如一粒尘埃,也如每一个渺小的我们,都有属于我们的光芒闪耀绽放。

史明汇《神圣结构》,GIF,影像截图,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就像“佛影窟”石窟中佛所留下的佛影,柏拉图《理想国》里洞穴中的火光人影,我以为影是光的叙事,而光才是真实的存在。无论是佛光还是火光,亦或是上帝在创世纪的第一天说的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也不仅仅是目力所及的物理和光学意义上的光,更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光,无论我们是谁,垃圾、鲜花,或是山川河流,我们都是自带光芒的发光体。

板庙也同样有它的光芒,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后来荒废的庙宇中墙壁上巨大的麒麟以一种内在的能量像光一样在绽放。当闪耀的gif动画投影到庙内,和人群一起闪耀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在释放光芒,沉睡的空间也随之被唤醒。




你在影像中提到这里是一个“行动的开端”,而这座艺术馆的名字中又强调了“公共性”。意味着这里不仅是你的一个个人项目,亦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会有更多的艺术家或组织参与进来吗?你在之后将会如何规划这座艺术馆?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虽然板庙建筑上已经被修复,可是它的内在却依然是空的。我希望通过这次的行动带动更多的朋友一起以一种自助的方式来参与,以此形成一个公共的链接,让这里变成一个类似于公共论坛社区一样的空间。在和当地文管部门的老师们商量讨论后希望做成这样一件事情,区别于过去美术馆那种形式,而更像一种快闪的方式,人们来旅游的同时可以顺便在这里做些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能够邀请更多的朋友进行更多的尝试,就像板庙的门一样,只需要输入密码就可以进入观看。而它可能也会有各种收藏,甚至可能是存在于云端或是虚拟空间。随着新的技术的变化,可能从物理上让我们彼此变得更远,而从信息网络上变得更近。即使是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也可以和全世界同步。它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一个乡村不是默默的变成过往,它还可以重新闪耀绽放的,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发光体,都可以一起闪耀。同时也有当地文管部门前辈老师们的支持和响应,寻找一些基金或是更多的人的支持,目前都还在探讨中。

史明汇:“一起闪耀”,展览现场,山巅公共艺术馆,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最难的点在于什么?


我想最难的就是在于如何开始吧。快闪是很容易,但是如何持续不断地去“闪耀”肯定是最大的难点。





在影像的最后,你提到这座艺术馆在地理学层面转变的一种可能性,这是吸引你在这里展开项目的一个原因吗?为什么没有选择在一些常规意义上的美术馆、艺术机构规划项目。


其实最初的设想确实是想在艺术空间或者这类的地方。但是在居家网课和办公逐渐常态化的当下,我想无论是在美术馆美术空间呈现,还是在草原,垃圾堆里,山顶上的一座小庙里,其实并没有差别。甚至在这座小庙里,它的地理特质变得更重要,正因为它在孤独的边缘,我们来到此处,并点燃唤醒了这里,而对于《一起闪耀》才更有意义。





《我用我的彩虹爪子横断一条河》是你另一件在田野中实施的项目,在野外的工作环境复杂,充满不确定性,这和你和运用计算机上技术、编程手段完成一件作品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从现实到虚拟空间,为什么在创作上有这样大的跨度。


大学时期我并不想拘泥于单一媒介的学习,所以每个学期都报了不同的专业课去了解每一种媒体的逻辑系统。在创作中我一直想的是如何结合不同的媒介能最好的呈现我想表达、传递的。其实现在回过头看我所有的创作其实都是围绕着“光”和对于微不足道的事物的关注。彩虹也是对于光的一种物理的解剖。“光”是无时不在的,我后来也在有意识地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描绘那种内心的光芒和能量。

史明汇《我用我的彩虹爪子横断一条河》,2018-2019 ,食盐,各种果蔬磨成的粉,摄影:滕德庆 赵京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记得你在做"我们眼神交流吧"这个项目的时候是2019年底,那个时候新冠疫情还没有广泛爆发。如果再回看这件作品,更加意味深长,或者这种矛盾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现实当中。在当下的现实环境里,你会重新审视这件作品最初的动机吗?


现在想起来看来它更像是一种预言,原本一切都看起来听起来正常的世界,却因为一两个代码的变化就完全变成了让我们感到陌生的样子。

史明汇《我们眼神交流吧》,项目现场,2019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明年会有什么新的计划或打算?


“一起闪耀”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行动的开启,我将在更多的地方用更多的方式去发现和呈现万物无处不在的“光芒”,并以此来唤醒和激活更多沉睡的空间和心灵,包括我自己。也可能会介入更多具体的、关于心灵治疗的现实案例。同时也期待和全世界更多的艺术家和朋友们一起,以更多的方式来这里实现自己的作品,将这里建成为一个跨时空的虚拟现实交错的新艺术的交汇地。一个从地理到精神上的山巅公共艺术馆。现在全球海平面正在以每年3.6毫米的速度上升,我们这座海拔1345米的艺术馆,也许千万年后就会变成湖泊或者海滨围绕的一座公共空间吧。




关于艺术家


史明汇(b.1999)

1999年生于湖北武汉,2021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专业。作品创作涉及绘画,摄影,装置,行为,动画,新媒体编程等。作品主题从日常起步尝试并深入,现阶段主要学习并探索行为学和心理治疗与艺术之间的逻辑系统。从2013年开始参加国内各种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的展览。2015年创建“1Dollar的爱”公众号平台,策划并参与的公益活动和展览有:《从徒步开始》(平谷,北京,2015);《小包裹》(悦·美术馆,北京 ,2016)。






正在展出






   




延展阅读


城策专题Blog|15个艺术小组的40天

BBS展评|栅栏的譬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BB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